教育沉思录

  • 用先进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实质及其育人价值实现

    夏玉环;郭元祥;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观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具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是一面蕴含着中国文化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生命体”的重要元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特质,立足于时代要求和人民需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其先进性和发展活力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承载的理想信念、价值规范、科学思想和文化观念等丰富内涵,为时代新人的成长打牢了精神底色,对青少年学生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立德树人的价值。引导学生经历文化理解与认同、文化反思与觉醒、文化自觉与自信等文化实践过程,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方式。以先进文化培育时代新人需要通过价值嵌入、内容融入、活动浸入的方式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使学生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24年01期 No.216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主体教育

  • 数字化时代的主体性危机与教育应对

    邹红军;

    主体性指此在的“欲望”“情感”“理性”等的人格化规定性。主体性虽是永恒的属人性,但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侧重却不尽相同。进入数字化时代,主体在欲望、情感、理性以及人格等方面遭遇诸多新的危机,主要表现为欲望的加速化、膨胀化与虚假化,情感的表演性、消费性与失能化,技术理性膨胀、个体理性弱化与道德理性滑坡,以及人格的“物化”、自恋化与封闭化等。数字化时代的主体性危机有待人们作出积极回应,教育作为一种张扬主体性的方式更应有所作为,其应对路径包括重拾节制美德、关注自然情感、重视淬炼理性以及培育健康人格等。

    2024年01期 No.216 1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童年是如何被学校制度化的

    周梦圆;于伟;

    “童年是如何被学校制度化的”是一个重大的前提性问题,对于童年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新制度主义整合性分析框架,在童年被学校制度化的变迁中,共同利益以童工法和教育法的强制性力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实践规范通过社会期待和学校纪律的规训与内化,约束和形塑家长与儿童的行为;共享观念经由童年与成年二分、“童年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度过”等制度性认知的习惯化与客观化,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童年被学校制度化也产生了一些后果,包括边际效益递减、童年样态标准化、童年与成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等。对此,需要始终以儿童与童年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目的,发展儿童主体性、重申多样化童年的价值和发掘中国传统童年观念。

    2024年01期 No.216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教育的“无场化”批判与主体性重构

    王乐;罗允艺;

    随着全球化、技术化和数字化对人的流动范围、频率和速度的影响,世界正迈入由“无场”构成的地理景观。“无场”不仅解构了教育的内在价值,而且将教育推向“抽象化”“同质化”和“商品化”的境遇。从认识论上看,教育的“无场化”是一种主体性困境,一种处理主体与客体、人类与世界以及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观念失当。因此,解决教育“无场化”的关键在于颠覆传统的主体性重构,将自我、他人和世界共为主体,包括重构主体与客体的知识关系、重构人类与世界的生态关系以及重构自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

    2024年01期 No.216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他者性立场的教师主体性:理论意涵及其行动

    屈塬;刘旭东;

    他者性立场的主体性以主体共存问题的解决为旨归,有效化解了理性的意识主体论带给主体性的存在危机,开启了以行动探寻主体性的新路径。受意识主体论和后现代语境的双重影响,教师行动的异化使得其主体性显现出明显的客体化、技术化与原子化特征,给教师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行动是公共空间内主体间以言说为媒介的彰显活动,主体性在行动者主动向在场的他者展示其独特性存在的行动中得以“入场”。教育主体的多元共在决定了行动同样是教师主体性“入场”的根本途径,教师与他者相遇的境遇性及其对学生所负有的不可推卸的教育伦理责任赋予了其主体性以他者性、伦理性和“脆弱性”。故而,当下的教师主体性研究要着力激发教师行动,在教育伦理责任实现中发展主体性;持续拓展教育空间,确保学生主体的入场机会;超越原子式的主体观,以他者性立场来建构行动的教师主体性理论。

    2024年01期 No.216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道德教育

  • 德育现代化的中国意蕴与时代主题

    叶飞;

    德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出中国德育事业走自主发展、特色创新的中国式新道路的决心。德育现代化通过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德育体系自身的现代化以及面向数字化转型的现代化等方面,全方位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格支撑及道德基础。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德育现代化,涵盖了一体而多样的德育、平等而有尊严的德育、和谐而共生的德育、实体而虚拟的德育、国家而世界的德育等重要主题。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现代化,我们应进一步推进德育目的的革新,培育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国人;促进课程教学的现代化变革,实现共同价值的传递;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构建协同共治的现代德育治理体系;面向人的数字化生存,以技术革新引领德育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培育具有健全的现代人格及现代精神的人。

    2024年01期 No.216 5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好孩子怎么会干坏事——欺凌者的自我辩护及道德推脱

    黄向阳;

    认知失调理论和自我一致理论可用于考察校园欺凌嫌疑人自我辩护的心理过程及其与欺凌行为的相互作用,以解释学生对同伴的主观恶意自何而来、好孩子何以会干坏事、人们何以会选择性遗忘自己欺负同伴的往事。学生打闹之类的行为一旦造成伤害,就会引发肇事者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认知失调的压力,肇事者倾向于在内心进行与积极正面的自我认知相一致的自我辩护;自我评价高的肇事者在造成严重伤害时,其自我辩护伴随于道德推脱过程,在内心将伤害事故归咎于受害者;这种自我免罪的道德推脱又会促使肇事者以更进一步的攻击来证明其自我辩护,于是发生确实的欺凌;而欺凌引发更加严重的认知失调、自我辩护;欺凌者在道德推脱中加深对受欺凌者的恶意,最后陷入欺凌与自我辩护的恶性循环。实践和研究表明,共同关切法和拆拼法可以防止欺凌者陷入这种恶性循环。

    2024年01期 No.216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审美作为儿童道德养成的前提基础、实现机制与育人路径

    刘凤;王澍;

    美与善在本源上具有同一性,同时由于美注重对生活世界的感知和情感联结从而为道德发展奠定前提和感性基础。美育通过展现生活世界的丰富性与优美、调节学生的身体与灵魂秩序、探寻人性自由精神,完成了人从禀受身体本能支配的自然人到感性与理性和谐的审美人到具备精神自由的道德人的个体完整成人过程。这要求当代美育要为人的自由而完整发展奠定感性基础:从横向来说,注重道德内容和教育性教学方式的实施;从纵向来说,因材施教地对不同阶段的儿童展开身体性、审美性和伦理性的差异性教学,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24年01期 No.216 7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基础教育

  • 中小学教师对教育评价改革的认同感及其提升

    邱燕楠;李政涛;冯毓;吕雪晗;

    在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中,教师的认同感对改革实践的深化具有重要影响。从教师认同感的相关维度,对我国2868名教师进行的认同感现状调查,有助于探究学校文化氛围、学校文化认同与教师认同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普遍认同教育评价改革,但不同地区、职称、任教科目、教龄教师的认同感存在显著差异,且学校文化氛围、学校文化认同是影响教师认同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改革全面深化过程中,地方政府、教育部门需强化人本设计,完善适应性评价管理体系;打破传统改革路径中对领导者身份的惯性认识,培养“种子教师”率先引领评价改革;学校变革实践应遵循“实践感”逻辑,注重学校文化氛围影响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2024年01期 No.216 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处境不利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张子涵;雷万鹏;

    提高处境不利学生学业成绩,是促进社会流动、降低阶层固化的重要途径。基于对处境不利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制的分析,有助于反思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及教师评价问题。结果显示,师生学习与情感互动对处境不利学生学业成绩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群体差异;师生互动通过增进处境不利学生学习毅力,藉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教师应关注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和情感问题并以积极方式回应,重视对处境不利学生抗逆性和韧性的培养;教师评价政策应注重过程评价,激励教师为处境不利学生的成长而教。

    2024年01期 No.216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生态学视域下的中小学班级建设

    曹斯;

    生态学视域下的班级是教师、学生和家长三类群体在班级日常生活中通过相互交往、相互作用形成的班级生态系统。各类群体在班级与外部自然或人文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形成有利于学生、教师及家长群体和谐发展,可持续生长的班级生态共同体。当前的班级建设存在着各种要素整体关联不够、组织结构失序和反馈调节缺失等生态性问题。班级建设生态化的实践策略主要是积极引导多群体在班级建设中释放活力,构建多群体交互作用的组织结构和提升复杂环境中的自我恢复能力。

    2024年01期 No.216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美国《家校合作国家标准》的内容、特征与启示

    吴航;郭啸尘;吕雪雯;

    家校合作标准的建设是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的关键一环。美国家长教师协会是全美规模最大的志愿性儿童权益保护组织,该组织出台的《家校合作国家标准》是评估家校合作质量的有力抓手。该标准在迭代变更中呈现出循证、对话、赋能、全纳四种特征。借鉴美国《家校合作国家标准》的建设经验,我国应明确家校合作质量标准设立的重要性,提升协同育人质量评估本土化、科学化水平,构建对话式家校的合作样态,促进家校合作的公平化发展。

    2024年01期 No.216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教育史

  • 王亚南在中山大学的教育活动考察

    郑刚;姜澄;董泽芳;

    1940年9月,王亚南受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的聘请,任该校法学院经济系教授,正式在大学讲坛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校执教期间,王亚南立足于教育本职工作,开拓创新,务本求真,坚持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立场,科学研究中的“中国”立场和师资建设中的“进步”立场,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而且培育和团结了一批马克思主义事业建设人才,为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01期 No.216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改革

    刘正伟;韩江雪;

    1941年,为适应战时社会需要,加速培养人才,以及改革国立校院实施统一招生带来的种种弊端,教育部废止了国立院校统一招生办法,要求各国立院校在实施数校联合招考的同时探讨自主招生的方法。1943年,浙江大学在实施联合招考的同时,进行科学的调研,借鉴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八年研究”的经验,正式实施通过中学成绩审查办法招收新生,扩充选拔优秀学生的渠道,提升大学生源质量,以后又不断改进。中学成绩审查招生办法的实施不仅扩充了优秀人才的选拔类型、范围和途径,构建了科学的人才选拔评价系统,实现了中学与大学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也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024年01期 No.216 13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对话交融中的教育觉醒——雅斯贝尔斯教育交往理论对教育交往史研究的启示

    申国昌;白静倩;

    为跳出西方历史上对人存在问题的认识桎梏,雅斯贝尔斯试图用“交往”来解析人存在问题的本质,并对教育交往活动进行论析: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本真的教育即通过主体共在的精神交往促进主体灵魂转向的实践活动。雅斯贝尔斯教育交往理论对教育交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价值,未来教育交往史应加强对教育交往中共同体的关注与体认,加深对教育交往中苏格拉底式对话的还原和解读,加大对教育交往中主体共在精神交往活动的挖掘和探究,进而牵引着教育交往史研究者不断深度剖析交往主体中的个体及共同体,解读历史中“精神交往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解析现实中“变革的教育”和“教育的变革”。

    2024年01期 No.216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4年重点选题

    <正>1.中国式现代化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2.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3.新时代主体教育理论创新研究4.五育融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5.立德树人导向的德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6.多学科视野下的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研究7.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研究8.智能化时代教育教学变革研究9.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10.数字化时代学生学习研究11.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发展研究12.中小学教师与学生负担问题研究13.人口变化与教育变革研究

    2024年01期 No.216 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