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沉思录

  • 资本“炼金”:文化资本在教育过程中的传递和兑换

    李晓萱;程天君;

    文化资本在教育过程中的传递和兑换,实为价值波动的“炼金”过程。文化资本的代际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过程,受家庭背景、教育实践和社会结构的多重影响,其传递过程中存在损耗与补偿机制。在不同教育阶段和社会场景中,文化资本的兑换价值存在差异。在基础教育阶段,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文化资本占据主导地位,但进入高等教育和职场后,文化资本的价值序列发生变化,需重新调整和适应。实体化思维主导下的文化资本研究虽构建了成熟的测量体系,却因过于关注资本占有而忽视了动态转化,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学校轻社会、重结构轻策略的三重局限。应超越对文化资本静态“占有量”的关注,直面资本转化过程中的制度性偏袒,追求转化的正义,揭示文化再生产的隐蔽循环。

    2025年05期 No.226 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教育基本理论

  • 海德格尔“此在”所揭示的教育目的:世界中心教育

    赵越;卢红;

    教育应当帮助学生对生存的目的发出诘问,并与这种目的保持同一。对教育目的的探讨需要回归到生存论的基础之上,用海德格尔的概念来说,就是回到“此在”即人的存在中去。没有生存,便无须教育,正是这种去存在的本能使得此在所揭示的教育目的最终指向“世界中心教育”。对我们进行召唤的始终是这个世界,而不是学校和教师。此在本真与非本真的两种存在状态指涉世界中心教育的双重目的:在此在本真的存在状态中,世界中心教育具有解放的力量,它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显现;在此在非本真的存在状态中,世界中心教育具有超越的力量,它使学生的为他性得到显现。这两种教育目的并不冲突,反而相互依赖,共同促成世界中心教育目的的整全。

    2025年05期 No.226 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 教育制度创新及其实现路径

    程红艳;卢迎丽;

    教育改革以教育制度的变革为重要手段,教育制度变革既阻力重重,又充满风险。教育制度创新是积极正向的制度变革,其核心要旨是降低交易成本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优化配置。当前我国教育制度创新中修补型制度创新成为主流,协调型制度创新进展迟缓,开放型制度创新空间有限,破除制度内卷的颠覆型创新渐成亟需。教育制度创新的难度与其创新收益成正比,而制度创新的催生依托于社会群体博弈力量的变化、教育危机或教育新需求的驱动、教育竞争驱动、教育主体驱动等内外部因素。制度创新的动因是追求教育理想价值和实践效率的双重实现,而非顾此失彼;其过程是教育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因素变化交互作用的结果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或单一主体。为使教育制度创新持续,还须建构多元利益的耦合机制以及实践中的创新扩散机制。

    2025年05期 No.226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教育记忆建构中的国家认同形塑——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对教育记忆史研究的启示

    程功群;王倩;

    随着记忆理论的文化学转向,扬·阿斯曼将文化记忆置于社会与文化的框架体系之内,创建了内涵丰富的文化记忆理论,全面探究了文化记忆的核心要义、本质内涵与主要特质,保障了文化记忆的传承、重构与再现。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对教育记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未来教育记忆史研究应加强认同形塑与意义创生,全面构建教育记忆史研究的体例范式,深入剖析教育记忆重构与国家认同形塑的内在关联,关注“教育记忆的人”与“人的教育记忆”,关切人的发展与文化历史自信。

    2025年05期 No.226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道德教育

  • 道德教育:一种自我确证的积极性力量

    宋晔;董雪颖;

    道德教育常被误解为约束性或限制性力量,实际上是一种积极性力量。其魅力在于使人成为人,使人于他者承认中实现价值存在。道德教育以维系人的共在性存在为根本宗旨,推动人的价值存在生成;以践履责任伦理为根本内容,构建关怀延展的伦理秩序;以建立信任关系为基础要求,筑牢善行可能的社会基础,从而确证其为积极性力量。而如今道德教育彰显其积极性力量恰逢时代际遇,具体表现为人作为复数性存在,道德空间本应开放包容却信熟疑生;作为关系性存在,道德关系本应共生共在却亲近疏远;作为社会性存在,道德生活本应美美与共却唯我排他。对此,道德教育需要营造互嵌式道德空间、建立伦理性道德关系、引导公共性道德生活,从而实现其积极性力量。

    2025年05期 No.226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德育一体化的底层逻辑与建构路径

    许慧霞;徐俊亮;

    德育一体化是形成一个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德育有机体,其底层逻辑是“承认”。承认是德育一体化的情感基础,实现从“无视”到“共生”;承认创建德育一体化的良善秩序,实现从“盲目无序”到“承认生态”。德育一体化的承认维度包括目标承认、主体承认、情感承认和实践承认。然而,现实中德育一体化却面临着主体承认的缺位,制约了德育资源整合;情感承认的疏离,削弱了主体间共情基础;实践承认的异化,降低了德育实践效能。对此,德育一体化的建构应以承认理念确立“共生共荣”的德育价值共识,以承认情感构建“情感浸润”的德育联结网络,以承认制度完善“权责适配”的德育保障机制,以实践承认打造“价值闭环”的德育行动生态。

    2025年05期 No.226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何以缓解中小学教育惩戒的家校紧张关系——以家庭现代化为视角

    金马妮;

    破解中小学教师“不敢惩戒”“不能惩戒”“不会惩戒”的现实困境,不能仅仅着眼于法律空泛、限度不明、师能不足等显性因素,也要关注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变迁对学校教育的潜隐影响。家庭现代化转型中“倒三角形”家庭结构提升了儿童的地位和价值,“去权威化”的家庭关系更新了养育模式,而“儿童中心”的代际伦理助长了自我中心主义。在此背景下,家国同构社会中教师“替代父母”的教育惩戒权发生瓦解,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的过渡中,新型教养模式加剧了家庭对学校教育的干预,而受教育者过度关注个人权利与诉求也冲击了传统师道。应对家庭现代化转型对教育惩戒的挑战,需要重建教育惩戒的合法基础,实现家长对教师从“人际信任”向“系统信任”转型;改变家校在教育惩戒中的分离状态,加强家长的过程参与,提升家校合作育人效力;紧扣学生的时代特征,从注重权威到情感激发,促进受惩戒者内在的道德发展。

    2025年05期 No.226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课程与教学

  • 意义性知识学习的内生机制及其教学实现

    王少奇;吴明俊;

    知识学习是教育学的经典议题,如何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富有意义,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意义性知识学习是对知识学习的本质重识和价值澄清,它不把知识当作一种孤立性符号,而是将其视为能与个体精神生命建立深层关系的意义性存在。意义性知识学习以理解知识的公共化意义为起点,通过学生与知识的理性和逻辑“相遇”、与知识的历史和文化“对话”,在充实的精神生命参与下,实现知识意义的创造性转化和个性化表达。知识由此进入学生精神生命里,并与之建立深层的意义关系,成为促进学生思维、情感、人格等成长的精神力量。通过教学实现学生的意义性知识学习,需以生活世界为出发点,重申课程知识的个性化意义;以学科实践为脚手架,引导学生与知识“相遇”“对话”;以内隐学习为立足点,促进知识到核心素养的升华;以智力激情为着力点,调动学生精神生命的充实参与。

    2025年05期 No.226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概念转变的认知过程及其教学实现

    林飏;

    概念转变涉及复杂的认知过程。整合概念学习和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可建立包含过程链和调控网的概念转变认知过程模型。从过程链来看,概念转变受阻于感知阶段的注意失衡和信息过载、加工阶段的细节不清和关联不足、提取阶段的线索缺失和自动化倾向。从调控网来看,概念转变受困于知识框架不完备、动机取向偏差和元认知监控薄弱。立足认知规律开展概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活动品质和认知调控能力为根本,有助于实现概念教学从知识传递、外部控制向思维提升、自我调控的转变。

    2025年05期 No.226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风险与规避

    李晓燕;周福盛;

    人工智能是现代人类社会重大的科技生产力。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依托,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工具和手段。同时,人工智能在教学实践中可能产生难以回避的风险,如基于物性本质的人工智能存在禁锢教育内在活力的倾向、基于工具理性的人工智能助长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惰性、实践于网络空间中的人工智能使得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情感淡化,以及可量化价值的人工智能使得“知识”与“智慧”渐行渐远。为应对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践中的挑战,需要充分利用其正面影响。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仍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尊重和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凸显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场性和创造性,不能忽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回到教育的原点去探寻生命的自然之美。

    2025年05期 No.226 90-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基础教育

  •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创新的耦合关系与内在逻辑

    李化树;魏红梅;王雨诗;

    人口与教育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必须深刻认识人口变化对于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调整的紧迫要求,厘清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创新的耦合关系,遵循“公平优质”的政策逻辑、“共同富裕”的价值逻辑和“区域协调”的实践逻辑,加快构建教育对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支撑体系,努力形成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创新,正确处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创新的几对关系,努力推进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实践。

    2025年05期 No.226 10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识别指标构建——基于高中学习经历与创新能力关系的考察

    孙玉丽;凌磊;熊世雯;

    拔尖创新人才的识别与选拔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对“双一流”大学新生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考察分析了高中学习经历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基于学习经历与过程参与的视角,构建了具体可操作的识别拔尖创新人才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延展、课题竞赛三大维度,细化为必修课程、教学方式、课外读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科创与竞赛七个指标,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识别由分数导向向多元参与导向转变,可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识别与选拔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No.226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教育史

  • 论新文化史学视角下教育史研究中的历史解释

    李先军;

    传统的教育史解释,在于追求单一的、科学的和宏大的历史解释,这导致教育史研究的意义未能彰显。新文化史学解释方式受到了人类学、大众文化崛起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其历史解释具有人文性、多元性和地方性的特点。教育历史解释的价值在于探明历史的意义、获得多重的历史认识和促进身份认同。在新文化教育史研究中,研究者在进行历史解释时,需要关注教育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进行地方性叙事,以及运用多元的理论视角。当然,任何一种解释都具有历史性。多重的历史解释,有利于获得一种解释性平衡,从而提升历史解释的效果。

    2025年05期 No.226 12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盛宣怀为学生游美事致傅兰雅照会考论

    黄欢;余子侠;

    1901年7月6日,北洋大学堂督办盛宣怀照会美国加厘宽尼亚省(今译加利福尼亚州)大书院教习傅兰雅,委托其带学生八名往该校肄习。经考析,该照会是北洋大学堂督办与美国大学教习签订的官方合同,为第二期中国学生官费游美的照会,亦系现今可查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高等学府官费遣生出洋留学并聘约西洋监督的外交文书。回溯近代中国新式教育兴起后的变演路径,此次照会不仅在中美教育交流和中国留美教育的历史进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节点,而且于中国人出洋留学、中外教育交流乃至中国教育走向早期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极大的推助作用。

    2025年05期 No.226 13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西南联大女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历史角色

    申国昌;李楠;

    民国时期高等教育规模有限,女子进入大学者少之又少,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这一状况尤为明显。西南联大女学生是女性现代化转型过程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联大女生人数虽远少于男性,占比却高于同期其他国立高校,学生来源以华东地区为主,专业选择以文科最受青睐,所受待遇平等中亦有差别。联大女生的学习求知、宿舍起居、课余活动和爱情婚姻既展现了抗战时期女学生的生活面貌,也反映了女性在知识生产、空间自主、文化参与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探索,是女性迈入公共领域后境遇转变的时代缩影。历史地看,女子接受高等教育重塑了女性的社会角色。鉴于西南联大所处时代背景特殊,联大女生投身于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是革命运动的参与者、抗日救亡的宣传者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新中国成立后,她们在各个领域尽展巾帼风采,是卓有建树的贡献者。

    2025年05期 No.226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 巴恩斯基金会:杜威审美教育思想的“实验室”

    孙益;田晋瑗;

    杜威审美教育思想的成型与巴恩斯基金会的审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虽然杜威年轻时已开始对艺术哲学的思考,但却是在巴恩斯及其基金会的推动下,直至七旬高龄才出版美学专著,真正对审美教育理论进行系统探索,建立了一种回归日常生活的审美教育理论。巴恩斯基金会是杜威审美教育思想的“实验室”,它既是艺术博物馆,也是美育学校,不仅使杜威得以将艺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孕育出契合时代需求的美育理论,还提升了杜威美育理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推动了美育实践的创新与改革。

    2025年05期 No.226 15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投稿指南

    <正>一、投稿方式请登陆《教育研究与实验》期刊官网(http://yjsy.cbpt.cnki.net)进入“作者授稿系统”投稿,并实时查询稿件进度。本刊不接受电子邮箱投稿和纸质稿邮寄投稿。投稿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可联系编辑部(027-67868275)。

    2025年05期 No.226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