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先军;
传统的教育史解释,在于追求单一的、科学的和宏大的历史解释,这导致教育史研究的意义未能彰显。新文化史学解释方式受到了人类学、大众文化崛起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其历史解释具有人文性、多元性和地方性的特点。教育历史解释的价值在于探明历史的意义、获得多重的历史认识和促进身份认同。在新文化教育史研究中,研究者在进行历史解释时,需要关注教育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进行地方性叙事,以及运用多元的理论视角。当然,任何一种解释都具有历史性。多重的历史解释,有利于获得一种解释性平衡,从而提升历史解释的效果。
2025年05期 No.226 12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黄欢;余子侠;
1901年7月6日,北洋大学堂督办盛宣怀照会美国加厘宽尼亚省(今译加利福尼亚州)大书院教习傅兰雅,委托其带学生八名往该校肄习。经考析,该照会是北洋大学堂督办与美国大学教习签订的官方合同,为第二期中国学生官费游美的照会,亦系现今可查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高等学府官费遣生出洋留学并聘约西洋监督的外交文书。回溯近代中国新式教育兴起后的变演路径,此次照会不仅在中美教育交流和中国留美教育的历史进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节点,而且于中国人出洋留学、中外教育交流乃至中国教育走向早期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极大的推助作用。
2025年05期 No.226 13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申国昌;李楠;
民国时期高等教育规模有限,女子进入大学者少之又少,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这一状况尤为明显。西南联大女学生是女性现代化转型过程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联大女生人数虽远少于男性,占比却高于同期其他国立高校,学生来源以华东地区为主,专业选择以文科最受青睐,所受待遇平等中亦有差别。联大女生的学习求知、宿舍起居、课余活动和爱情婚姻既展现了抗战时期女学生的生活面貌,也反映了女性在知识生产、空间自主、文化参与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探索,是女性迈入公共领域后境遇转变的时代缩影。历史地看,女子接受高等教育重塑了女性的社会角色。鉴于西南联大所处时代背景特殊,联大女生投身于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是革命运动的参与者、抗日救亡的宣传者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新中国成立后,她们在各个领域尽展巾帼风采,是卓有建树的贡献者。
2025年05期 No.226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 孙益;田晋瑗;
杜威审美教育思想的成型与巴恩斯基金会的审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虽然杜威年轻时已开始对艺术哲学的思考,但却是在巴恩斯及其基金会的推动下,直至七旬高龄才出版美学专著,真正对审美教育理论进行系统探索,建立了一种回归日常生活的审美教育理论。巴恩斯基金会是杜威审美教育思想的“实验室”,它既是艺术博物馆,也是美育学校,不仅使杜威得以将艺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孕育出契合时代需求的美育理论,还提升了杜威美育理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推动了美育实践的创新与改革。
2025年05期 No.226 15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