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旭蕾;高彤;
家校社德育一体化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之间的定位尚需厘清,社会德育内涵尚需明确,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心灵健康成长。从历史维度来看,有关社会德育的思路主要有三种:社会德育即教化;德育作为精神内核蕴含于社会教育之中;社会德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德育一体化的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明确社会德育内涵,在借鉴社会学诠释“社会”与“道德形成”关系的基础上,梳理两者间的关系为:社会形态为道德形成涂上底色;社会系统是道德形成的介质;社会事实形塑个体道德。结合既有研究以及当下德育一体化实践要求,重新定位社会德育需要反思“将社会德育视为学校德育补充”所存在的局限性,并认识到“将社会德育独立于学校德育”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基于“全社会德育实践”重新定位社会德育的必要性,以及社会德育具有“情境-育德性”“经验-本源性”“具身-个体性”,由此展现德育新思路。
2025年04期 No.225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高文心;董辉;
学校改革与教育生态转变,致使教师工作更加处于价值纷争的前沿。教师也常囿于行政主义、专业主义、家长主义和育人逻辑间的多重张力,较为普遍的伦理决策行为为师德研究提供了有力支点。由于外部制度与教师个体的相互博弈塑造着伦理决策的最终走向,借助制度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并运用质性的案例研究法对四类典型个案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发现,行政、同侪、家长交织而成的制度网络加剧了伦理决策的不确定性;遵守、服从、妥协的决策样态也并非教师对某种制度的简单依照,而是对当前场域中“关键利益”的重新审视与自我协商;教师还会得到制度的增能与赋权,为最终决策提供辩护依据,以满足正当性要求,具有明显的道德能动性。鉴于决策失范的负面影响,未来应提升教师的伦理决策能力、优化学校的伦理决策环境、打造良性的伦理承责生态。
2025年04期 No.225 6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晓阳;
戏剧化德育是以“戏剧人”的人性假设为前提,以戏剧哲学的核心逻辑为依托,致力于道德创造和道德艺术家培育的一种德育新形态。其倡导让师生充分发挥道德想象力,以丰富多变的“角色丛”身份参与建构一种虚实相间的道德“时空场”,并以富有“张力”的教学节奏,经历特定的道德“事件域”,在具身体验中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生命成长。在实施框架层面,戏剧化德育以意义层次为教学目标,以教育戏剧习式策略为教学方法,以E-SPETA模型为教学流程,以道德鉴赏与批评为教学评价。戏剧化德育具备行动叙事思维的优势,同时也存在说理论证思维不足的缺陷。
2025年04期 No.225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