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沉思录

  • 教育强国建设:内涵特质、国际方位与中国进路

    刘宝存;商润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然路径,将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置于国际比较的视野下加以研究,对于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教育强国建设尚面临教育投入难以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基础教育功利化倾向明显、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脱节于规模跃迁、教育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乏力等现实问题。对此,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资金利用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建设基础教育健康生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发挥教育基础性作用,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25年04期 No.225 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教育基本理论

  • 学校时间的教育性背离及其治理

    李贵玲;孙宽宁;

    时间是理解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维度。在学校教育发展历程中,学校时间经历了从教育实践中逐渐脱离而成为外在力量反制教育的过程。基于工具理性的现代化学校时间,追求极致的有序高效,导致他主化的时间规制侵扰了个体意义生成的内在节律,机械切割的碎片化时间离断了教育过程的连续性,时间总控下的任务过载阻抑了师生生命的自由舒展。对此,需要重塑学校时间的教育性立场,遵循学校时间的节律性、价值性与伦理性,对学校时间进行科学治理:确立服务于个体发展的学校时间价值观,让学校时间成为师生主体生命成长的舞台;通过回溯过去和展望未来,基于学校时间建立的初衷和旨归对学校时间的教育性背离困局进行双向解构,创新学校教育时间的形成机制;通过培育多元主体的时间契约精神,建设良好的时间伦理生态,推动学校时间与教育主体自由发展的互融共生,在充分彰显主体发展的教育实践中实现时间的大隐无形。

    2025年04期 No.225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教育空间生产的批判与重构——基于社会空间理论的审思

    李丽;严从根;

    作为一种“社会空间”的教育空间,深嵌于社会空间中的资本流动、权力博弈与文化价值的动态运作中,它既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亦反作用于教育关系的生产。基于社会空间理论批判性地审视当前教育空间生产,可以发现教育空间的异化形态映射出了社会结构的深层矛盾。受资本操控、权力博弈及效率导向的影响,教育空间生产呈现出区域教育资源分配的空间分异化、学校教育空间规划与设计的同质化、教学空间体验的标准化与规训化等问题,由此引发了教育不平等的再生产、资本逻辑的加剧、人的单向度发展等负向效应。为突破这一困境,基于福柯的“异托邦”隐喻,提出重构教育空间生产的实践路径:以“空间正义”重塑资源分配逻辑,以“差异空间”回应城乡及区域多元需求,以“空间权利”重构教育建筑与教学模式,最终构建以人的自由解放为宗旨的教育“异托邦”。这一重构不仅是对教育空间物质形态的革新,更是对教育本质与社会关系的再思考,能够为调和教育公平与质量的矛盾、超越现代性桎梏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启示。

    2025年04期 No.225 2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数字化时代家庭教育私密性的限度与保护

    王乐;田思宇;

    家庭教育是以私密性为限度的生活方式,包括空间限度、情感限度和行动限度三个方面。然而,由互联网、大数据、移动终端、机器智能等叠加而成的数字生活让家庭教育完全暴露在“数字全景敞视”之下,它所形成的“液态监视”解构了私密性的三重限度。失去私密性之后,家庭教育的私密生态、私密结构和私密功能将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进而影响健康的教育生活和人的成长。因此,家庭应当积极正视其与数字化之间的教育关系,通过改变对空间、情感和行动的理解与设计,在适应数字化趋势的前提下,寻求家庭教育私密性的维系与保护。

    2025年04期 No.225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道德教育

  • 理解社会德育及其内涵

    闫旭蕾;高彤;

    家校社德育一体化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之间的定位尚需厘清,社会德育内涵尚需明确,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心灵健康成长。从历史维度来看,有关社会德育的思路主要有三种:社会德育即教化;德育作为精神内核蕴含于社会教育之中;社会德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德育一体化的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明确社会德育内涵,在借鉴社会学诠释“社会”与“道德形成”关系的基础上,梳理两者间的关系为:社会形态为道德形成涂上底色;社会系统是道德形成的介质;社会事实形塑个体道德。结合既有研究以及当下德育一体化实践要求,重新定位社会德育需要反思“将社会德育视为学校德育补充”所存在的局限性,并认识到“将社会德育独立于学校德育”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基于“全社会德育实践”重新定位社会德育的必要性,以及社会德育具有“情境-育德性”“经验-本源性”“具身-个体性”,由此展现德育新思路。

    2025年04期 No.225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教师伦理决策行为的制度分析

    高文心;董辉;

    学校改革与教育生态转变,致使教师工作更加处于价值纷争的前沿。教师也常囿于行政主义、专业主义、家长主义和育人逻辑间的多重张力,较为普遍的伦理决策行为为师德研究提供了有力支点。由于外部制度与教师个体的相互博弈塑造着伦理决策的最终走向,借助制度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并运用质性的案例研究法对四类典型个案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发现,行政、同侪、家长交织而成的制度网络加剧了伦理决策的不确定性;遵守、服从、妥协的决策样态也并非教师对某种制度的简单依照,而是对当前场域中“关键利益”的重新审视与自我协商;教师还会得到制度的增能与赋权,为最终决策提供辩护依据,以满足正当性要求,具有明显的道德能动性。鉴于决策失范的负面影响,未来应提升教师的伦理决策能力、优化学校的伦理决策环境、打造良性的伦理承责生态。

    2025年04期 No.225 6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戏剧化德育:内涵、要素与实施框架

    张晓阳;

    戏剧化德育是以“戏剧人”的人性假设为前提,以戏剧哲学的核心逻辑为依托,致力于道德创造和道德艺术家培育的一种德育新形态。其倡导让师生充分发挥道德想象力,以丰富多变的“角色丛”身份参与建构一种虚实相间的道德“时空场”,并以富有“张力”的教学节奏,经历特定的道德“事件域”,在具身体验中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生命成长。在实施框架层面,戏剧化德育以意义层次为教学目标,以教育戏剧习式策略为教学方法,以E-SPETA模型为教学流程,以道德鉴赏与批评为教学评价。戏剧化德育具备行动叙事思维的优势,同时也存在说理论证思维不足的缺陷。

    2025年04期 No.225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课程与教学

  • 数智化时代主动学习的意涵与价值

    陈丹;孙绵涛;

    数智化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融合,以实现决策优化和业务升级的过程。数智化浪潮正重塑全球教育生态格局,深刻影响教育领域的学习方式,各国纷纷将教育数智化转型提升至国家战略,但现实中技术赋能的教育实践却陷入“数字繁荣与认知贫困”的悖论困境。数智化时代主动学习的内涵已从传统主体性向技术化重构演进,其特征呈现从传统属性到技术化范式的跃迁。数智化时代主动学习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学习主体性、突破认知自主性和重塑教育公平性。通过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数智化学习环境、优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数智化学习体验、探索全员全面全程的数智化评价机制、锚定数智化时代教师角色的四重转型、构建数智化学习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等变革路向,有助于在这场认知革命中守护教育的人文本质。

    2025年04期 No.225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同步课堂中乡村学生的深度参与及其实现

    程良宏;王一洁;白珊;

    乡村学生在城乡同步课堂中的深度参与是其学业与实践质量的重要考量和关键指标,是以知识结构的掌握运用、批判性学习与保持高情感投入和高学习期待参与同步课堂学习。但现实中其学习参与却常难以深入,表现为部分乡村学生被动跟随,学习较为吃力,少有对知识的构建及迁移运用;一些城市教师用“放慢进度”“多讲解”方式力求乡村学生能“听得清”“听得懂”,但也缩减了课堂互动和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多因素叠加诱发乡村学生消极学习体验,降低其积极情感投入。推动乡村学生走向深度参与的同步课堂学习,需要从确保线上线下学习内容的连贯递进,注重有效支持城乡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设计,增强学生同步课堂学习归属感等方面协同发力。

    2025年04期 No.225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伙伴合作模式——美国GK-12项目的探索及其启示

    黄芳;

    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育人是推进新时代科学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美国“理工科研究生中小学教育项目”(简称GK-12项目)基于三个关键因素构建了大中小学伙伴合作模式:协同发展的合作目标、互补的专业知识与开放的交流。这些成功经验对推进我国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合作有借鉴意义:转变观念,重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关系;创新合作路径,促进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加强制度建设,保障有效交流与持续反馈;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双方合作动机;汲取教训,灵活应对合作障碍。

    2025年04期 No.225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审美教育

  • 悲剧艺术美育气质的发生机制与学校教化路径研究

    贾天枝;张旸;

    作为学校美育内容的悲剧艺术,理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其负载的美育价值,但学校美育对悲剧艺术的重视不够、教化能力不足的问题致使其美育价值被遮蔽。从学生的审美心理出发对悲剧美育进行剖析,其发生机制包括心理阻滞唤醒痛感、心理想象引起认知冲突、心理移情引发情感共鸣以及最终产生意义重构的心理效应。这一过程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优化学生的心理组织、净化其心灵并引发学生对真善美价值的反思,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为了更好地达到悲剧美育“破”中求“立”的目的,学校应发挥统筹作用,全方位整合悲剧美育资源,建构审美心理化的悲剧美育课程,以超越意识为引领优化悲剧美育教学,构筑自性化的悲剧美育活动,搭建悲剧美育与日常生活的融通之路,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悲剧性事件,进而丰盈地生活和发展。

    2025年04期 No.225 108-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学科综合与素养生成:艺术教育整合的价值追求

    郑娇娇;尹少淳;

    教育综合改革中,学科综合与素养生成的关系亟待澄明,在实践层面普遍存在学科综合等同素养生成的认知误区。立足艺术教育整合的“人学”属性,可揭示素养生成的“人学立场”与学科综合的“人学空场”之间结构性错位。基于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发挥其在情感渗透、主体性培育和人性完善以及跨界整合的实践育人价值,构建以“知识转化-图像隐喻-思维整合-素养激活”的四维交互运行机制,为破解二维困境提供实践进路。艺术教育整合的实施路向,需明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艺术教育整合的观念意识;遵循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构建艺术教育整合的实践范式;深化艺术实践的探究过程,搭建艺术教育整合的实施框架;协调课程系统的运行要素,提供艺术教育整合的支持系统。

    2025年04期 No.225 11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过程中加强人格教育

    张睿智;曾槟文;吴河江;

    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美育思想与传统,集中体现了中华美学精髓及其核心价值追求,是当代美育的宝贵资源。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人格教育方式,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过程中加强人格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课题。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对人格教育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中华美育精神是人格教育的实践内核、人格涵养的精神动力、人格境界的理想追求。为了更好地实现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过程中加强人格教育,应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美育素养,建设学校美育文化,以及优化美育评价机制。

    2025年04期 No.225 130-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教育治理

  • 县域城乡教育融合发展呼唤管理体制变革

    周晔;韩闰轩;

    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城乡教育关系转段升级为城乡教育融合发展,其中县域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是重中之重。县域城乡教育融合发展需要管理体制因时因势而变,遵循“政不下县”位阶上移的历史逻辑、中国科层制常变结合的理论逻辑与条块体制下职责同构的实践逻辑,解决好现行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与责权利难统一、“以县为主”支撑与保障不足、乡镇责任下卸与事权难沉降、学校主体性不强等体制性难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县域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推进与实现,需要“省级统筹-市县结合-乡镇参与-学校主体”管理体制的保驾护航。

    2025年04期 No.225 139-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劳动法的保护与融入:学校劳动教育的法律之维

    虞嘉琦;孙振东;

    劳动法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维度。一方面,作为社会性劳动实践,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劳动法的基础性保障;另一方面,作为教育性育人方式,劳动教育目标与劳动法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终将步入职场的新时代劳动者正遭遇劳动因数字技术的嵌入式影响而异化为从属劳动与过度劳动的险境。劳动教育理应帮助他们初步掌握保护劳动权利、抵御劳动风险、解决劳动纠纷、维护劳动安全的法律武器。在劳动法视域下,以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为旨归的劳动教育,不仅应该包括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还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场环境,致力于劳动保护能力的提升、法律综合思维的锻造、权利主体意识的觉醒。劳动教育与劳动法的有机结合是缔结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石。而将劳动法融入劳动教育须突破简单的“法律条文灌输”,构建“认知-实践-制度”三位一体的融合模式,通过知识习得、场景体验和规则重构,培养具备权利意识与交涉能力的未来劳动者。

    2025年04期 No.225 15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5年重点选题

    <正>1.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研究3.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研究4.新时代主体教育理论创新研究5.五育融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6.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7.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研究8.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研究9.智能化时代的知识观变革与教学研究

    2025年04期 No.22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教育研究与实验》投稿指南

    <正>一、投稿方式请登陆《教育研究与实验》期刊官网(http://yjsy.cbpt.cnki.net)进入“作者投稿系统”投稿,并实时查询稿件进度。本刊不接受电子邮箱投稿和纸质稿邮寄投稿。投稿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可联系编辑部(027-67868275)。二、稿件规范1.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5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2.作者信息:原稿请提供作者真实姓名与作者简介(单位、职称、城市及邮编);匿名稿不得出现作者信息。

    2025年04期 No.225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下载本期数据